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清朝服饰的典籍(二) ...
-
三、后妃冠服
有清一代后、妃之官服饰品亦有定制。
清廷后宫皇后(包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不同等级名号,为从服饰上显示其身份等级,各名号所着冠服及饰物数目或用料颜色等方面存在不同。按照清代定制,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的冠服相同,其余妃、嫔等各有别。
据清光绪会典记载:后、妃的冠服及饰品,有礼服、常服之别,主要包括有朝冠、吉服冠、金约、耳饰、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领约、朝珠、采帨、朝裙等。
【朝冠】
朝冠是皇后在朝祭时所戴之冠。
皇后所戴朝冠(包括太皇太后、皇太后)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之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零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色绦二,末缀宝石,青缎带。
皇贵妃、贵妃所戴朝冠,其质与皇后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帷。其冠顶、朱纬等之饰,亦与皇后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亦缀珊瑚。冠后护领与皇后朝冠相同。
贵妃之冠服袍及垂绦,皆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以金凤,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七,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物与贵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八十八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亦与贵妃相同。
嫔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砢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五,珍珠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七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与妃之朝冠制同。
【吉服冠】
皇后吉服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不缀凤翟,顶用东珠。
皇贵妃、贵妃吉服冠,均与皇后服制同。
妃之吉服冠,冠顶用碧琧弘(王旁),余制同贵妃吉冠。
嫔之吉服冠,与妃之冠制同。
【朝褂】朝褂、朝袍和朝裙为皇后朝祭时所穿礼服。皇后朝服有缎、纱、夹、单,俱依时令更替。
皇后朝褂是皇后在朝祭之时套在朝袍外的礼褂。朝褂制三,皆为石青色,片金缘。其一,绣文为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之文。其二,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绣文前后为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皆垂明黄色绦,其饰之珠宝无定。
皇贵妃之朝褂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褂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嫔之制同贵妃。
【朝袍】
皇后朝袍是皇后在朝祭之时所穿礼袍。朝袍之制三,皆为明黄色。其一,披领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其二,披领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中无襞积,后开裾。余俱如貂缘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
皇贵妃之朝袍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袍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贵妃。
嫔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与妃同。
【朝裙】朝裙是穿在朝袍里面的礼裙。
皇后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皆用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用片金缘。
皇贵妃之朝裙,均与皇后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裙,皆同妃制。
龙褂】
皇后龙褂为皇后吉服褂。龙褂有绵、夹、纱、裘,均依时令更替。
皇后龙褂之制有二:皆为石青色。其一为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团,襟绣行龙四团。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其二为下幅及袖端无章采,余与其一制同。
皇贵妃龙褂与皇后服制同。
贵妃龙褂以金黄色,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龙褂,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龙褂,绣文两肩前后为正龙各一,襟为夔龙四,余亦同妃制。
【龙袍】
清代皇后龙袍之制有三,皆为明黄色,领袖为石青色。其一为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彩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左右开裾。其二为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其三为下幅不施章采,余与第一种相同。
皇贵妃龙袍与皇后服制同。
贵妃龙袍亦与皇后服制同,惟用金黄色。
妃之龙袍与贵妃之制同。
嫔之龙袍用香色,余制亦与妃同。
【采帨】
皇后采帨为绿色,绣文为“五谷丰登”。佩箴管等,绦为明黄色。
皇贵妃之采帨与皇后制同。
贵妃采帨,绦为金黄色。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采帨,绣文为“云芝瑞草”,余亦同贵妃制。
嫔之采帨不绣花文,余同妃制。
【金约】
皇后佩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皇贵妃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共珍珠二百零四颗,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
贵妃与皇贵妃制同。
妃之金约,镂金云十一,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颗,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
嫔之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余与妃制相同。
【耳饰】
皇后耳饰为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珍珠各二。
皇贵妃耳饰用三等东珠,余同皇后。贵妃制同。
妃之耳饰用三等东珠,余皆同贵妃服制。
嫔之耳饰用四等东珠,余皆同妃服制。
【领约】
皇后领约,镂金,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皇贵妃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贵妃之领约,垂绦为金黄色。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嫔之领约,皆同贵妃制。
【朝珠】
皇后朝服所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适宜。皇后吉服所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为明黄色。
皇贵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绦明黄色。
贵妃朝服所配朝珠,绦为金黄色,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珠,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珠三盘,一盘为珊瑚,两盘为蜜珀。吉服朝珠一盘。绦用金黄色。
四、皇子皇孙及公主冠服
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亲王、郡王只有特许时方能使用金黄色。乾隆帝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孙、皇曾孙、皇元孙服制。元孙应为玄孙,避康熙帝之名讳改称元孙。
清代历朝,惟有康熙立过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冠顶用东珠十三颗。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带用玉版,以金衔之,饰以东珠。
皇子以下冠服制:包括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龙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带等。
【朝冠】
皇子朝冠,分冬、夏,按时令更替。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石青片金缘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
皇孙朝冠,亦分冬夏两季。其冬朝冠,冠檐有熏貂和青狐两种,如皇子制。冠檐皆上仰,上缀朱纬,冠顶为金龙二层,饰冬珠七,上衔红宝石。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夏朝冠,以织玉草、藤丝或竹丝为之。上缀朱纬,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顶如冬朝冠。
皇曾孙朝冠亦分冬夏两种。冬朝冠,冠顶为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冠顶如冬朝冠。
皇元孙朝冠亦分冬夏。其冬朝冠,冠顶亦为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冠顶与冬朝冠同。
【吉服冠】
皇子吉服冠惟红绒结顶。
皇孙吉服冠与皇子制同。
皇曾孙、皇元孙吉服冠,夏季羽缨冠,红宝石顶。余与皇孙同。
【端罩】
皇子端罩,以紫貂为之,金黄色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孙端罩,以青狐为之,月白缎里,余与皇子制同。
皇曾孙端罩制与皇孙同
皇元孙端罩用紫貂为之,余与皇孙制同。
【朝服】
皇子朝服之制有二,皆为金黄色。其一为: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为薰貂。其绣文两肩前后为正龙各一,襞积为行龙六,间以五色云;另一为,披领及袖为石青色,冬季用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绣文为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中有襞积,下幅为八宝平水。
皇孙冬朝服有两种,其色不得用金黄。其一,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两肩前后绣蟒各一,襞积绣蟒六,间以五色云;其二,披领及袖,冬用片金,襞积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两肩前后绣蟒各一。腰帷绣蟒四,裳绣蟒八,披领绣蟒二,袖端绣蟒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皇曾孙、皇元孙冬夏朝服,均与皇孙制同。
【蟒袍】
皇子蟒袍亦为金黄色,以片金缘,绣文为九蟒,裾左右开。
皇孙以下蟒袍均用兰酱色。
【龙褂】龙褂是吉服褂。
皇子龙褂为石青色,正面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绣五爪金龙一,间以五色云。
皇孙吉服褂,腰用圆寿字双螭补,前后两团。
皇曾孙吉服褂,圆寿字宝相花补,前后两团。
皇元孙吉服褂,用织金爪□褂。
【朝珠】
皇子朝珠,随其所用,惟不得用东珠,绦、带皆用金黄色。
【朝带】
皇子朝带色亦为金黄色,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衔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版饰惟宜,左右佩绦如带色。
皇子另备有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红色,毡、羽纱、油绸各惟其时。乘马用金黄辔,辇座如其色。夏季带雨缨时,顶用红宝石。皇孙夏季羽缨冠,与皇子制同。皇孙以下乘马均用紫掣手,红辇座。
皇孙、皇曾孙、皇元孙分封后,各按所封品级改用冠服。
皇帝女儿为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确规定。固伦公主一般为皇后所生,地位较尊贵,其冠服同亲王福晋。和硕公主为皇帝妃、嫔所生,其冠服同亲王世子福晋。
【朝冠】
固伦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八。顺治元年改为十。和硕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七。顺治元年改为各饰东珠九。
按《清会典》记:公主之朝冠,皆冬用薰貂,夏用青绒。顶皆上衔红宝石,朱纬上皆周缀金孔雀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全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垂绦末亦缀珊瑚。青缎带。
固伦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每孔雀饰东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结饰东珠三,垂绦金黄色。
和硕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每孔雀饰东珠六。
【吉服冠】
固伦公主之吉服冠,薰貂,顶皆上衔红宝石。和硕公主之制同。
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朝服为朝袍、朝褂和朝裙,为朝祭时的礼服。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朝服服制相同。
【朝袍】
朝袍分为冬夏二季,其色均为香色。冬朝袍披领及袖为石青色,片金加海龙缘。其文为龙纹五爪。前后及两袖袖端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色绦,杂饰惟宜。夏朝袍,袍身、披领及袖端皆为片金缘,余皆如冬朝袍。
【朝褂】
朝褂为石青色,片金缘。其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色绦,杂饰惟宜。
【朝裙】
朝裙分为冬夏两种。冬朝裙,上用红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裙边为片金加海龙缘。夏朝裙为片金缘,缎纱因时而异,余如冬朝裙。
【龙褂】
龙褂是吉服褂,一般在吉庆活动时套在龙袍或蟒袍外穿的圆领、平袖的对襟褂。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皆为五爪金龙四团,前后为正龙各一团,两肩为行龙各一团。色用石青。6
【金约】
固伦公主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
和硕公主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余制如固伦公主。
【耳饰】
固伦公主、和硕公主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
【采帨】
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采帨制相同。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
【领约】
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领约俱镂金,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色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简短结语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综观清宫服饰制度,既体现有民族统治特征,也表现出满汉文化融合特点。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形成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者为保持其本民族骑射传统,一再以金国等改制国灭的史实告诫其子孙,令其必须保持满族原有的文化传统。
清崇德二年(1637)四月,皇太极谕令诸王、贝勒等:“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迨至世宗,始复旧制衣冠。……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踈旷,则武备何由而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祖宗之制耳。”7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曾就衣冠定制亦降谕三通馆:“辽、金、元衣冠,初未尝不循其国俗,后乃改用汉唐仪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于一时,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弃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衣冠为一代制度,夏收殷哻,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失其纯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浸弱。……况揆其所以议改者,不过云衮冕仪章,文物足观耳。”8清前期之帝王,以辽、金、元等少数民族各朝衣冠因袭汉唐仪式,而导致国势变弱为教训,强调满洲子孙世代要遵循本民族之制。
因此,清代宫廷服饰废除了明代衣冠服饰典制,始终保持着马蹄袖、缺襟袍等利于骑射的满族基本服饰,这是其统治的需要。
然而,在某些方面,清统治者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服饰制度上,如皇帝衮服,基本沿袭古代帝王的传统式样。上古舜创十二章,后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之一,帝王在祭祀、上朝、吉庆等时间,所穿礼服即朝服,均绣有十二章。十二章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各有吉祥之寓意。清前期几位皇帝的礼服即朝服并无十二章。乾隆年间,乾隆帝增改服制,规定皇帝礼服即朝服上绣十二章图案,而王公大员等人服饰上的补子,亦改循明朝旧制。
综上所述,清代宫廷服饰制度的制订,是满族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改变与完善,反映了满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这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即在服饰上既有满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有汉族接受满族文化的产物,沿用至今的满族旗袍既是鲜明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2.3.《满文老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7、512、1230页。
4.《清实录》卷十二,第二册,第175——176页,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6月版。
5.《圆明园》下册,第827——9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6.文中各等级服制均采用《清会典》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4月版,第240——246页。不逐一作注。
7.《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出版,第二册,第611页。
8.《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出版,第四册,第8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