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清代社会公共及家庭习俗 ...

  •   社会公共习俗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家族民俗、村落民俗和民间组织、民间职业集团民俗。本章将着重叙述清代民间组织习俗,以及满族家族制度的构成,清宫廷对这种家族民俗的继承和完善。

      民间组织是和官方的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相对而言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在家族、村落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家族、村落组织的发展、延伸。当然,民间组织也有与家庭组织和村落组织不同的地方,即它不是自然结合的产物,而是所有参加者在履行了一定的手续后,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的产物。

      清代,民间组织发展较快,文字记载也较多,不独汉族有帮会组织,少数民族亦产生了民间组织;不独男人可立帮成会,女子也有其组织。

      (一)清代民间组织

      清代民间组织,无论表现形式,还是类型,都体现了多种多样性。从其性质上可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娱乐组织、迷信组织等。

      1.汉族帮会组织

      (1)上海洪帮、清帮

      明末清初,上海出现了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洪帮。该组织为清政(蟹)府镇压对象之一,因此,自成立帮会后,便处于地下秘密活动之中,并形成了秘密社会生活习俗,有互相联络用的茶馆排阵和相互问答用的令子和切口。

      雍正三年,清政(蟹)府悬榜招贤,匡治漕弊,于是有翁、钱、潘三人利用此机发展反清势力,揭榜承运,整顿漕运各码头及船员水手中原有的粮帮组织,建立了清帮,并形成了势力,发展较快。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帮因参加反清斗争,而与小刀会一同遭到镇压。于是,清、洪两帮又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并随上海的畸形发展而迅速发展。至清末,上海清帮大字辈人物有张仁奎、高士奎等10人,收有徒弟3万余人。洪帮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中游,特别是宜昌、汉口、大别山一带。两帮人相见第一句暗语便是“同饮长江水”。

      清、洪两帮都实行秘密入会制,每次收徒都要开香堂。仪式隆重,场面森严,议事堂香烛高烧,帮主老头子正中端坐,两旁立着数排执事人,点卯应到、手势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隐语行话。清帮内为竖的组织关系,以师徒相传。洪帮内为横的组织关系,以兄弟相称。帮会中的人交往使用秘密语言,称“切口”,相互以切□□谈问答,谓之“撩春典”①。

      ①参见吴祖德《旧□□会习俗特征》,载《中国民间文化》第三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2)嘉兴会馆

      浙江嘉兴平湖乍浦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海关,成为与国外通商的重要港口。随着商贸、手工业的日趋繁荣,该地各种民间组织不断出现,大体可分为四大类:按行业组成的同业公会和按地域组成的同乡会。其中有:福建靖城、漳州经营食糖批发的同乡会馆——糖会馆;专做橄榄批发的福建商人同乡会馆——青果会馆;专做染料生意的温州帮同乡会——靛青会馆;经营带鱼、黄鱼批发的宁波人同乡会——带鱼会馆;专营炭屑内销批发的台州同乡会——炭屑会馆;专营笋干、土纸的福建永安籍商人同乡会——笋纸会馆;广东潮州籍糖商的同乡会——潮州会馆;福建泉州籍商人同乡会——派派会馆;经营松江、嘉兴一带土布远销的同行公会——布会馆;木材批发商的同业公会——木会馆;专营牛骨头生意的同业公会——牛骨头会馆;经营木板生意的同业公会——镇川公帮;中药商人的同业公会——药材公所;等等。这些会馆全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鸦片战争后,大部分会馆毁于战火,加之上海商埠的兴起,该地商人纷纷外迁,从此各种会馆日渐衰落。

      为表示敬祖敬宗,每届10年应修玉牒之时,清宫都要隆重其事。先由宗人府奏报皇帝,得旨后再择吉日开工。编修职务有正副总裁官、督催、总校官、提调官、纂修官、收掌官、誊录官,由宗人府、礼部、内阁、翰林院等派员充任。参与者上至宗令、尚书、大学士,下至笔帖式,计约五、六十人。修成的玉牒通常一式两份,分别送至北京的皇史宬和盛京的敬典阁中尊藏,“以垂永远”。送存前要举行“恭呈御览”的仪式,送存时要举行启运仪式。二者均为规模宏大、节仪繁杂的宫廷庆典。

      据统计,终清一代共修玉牒28次,1100余册。其数量之多、内容之详细,堪称我国帝王族谱之最。

      这些玉牒,本来是为了统计皇族人口并增强其凝聚力,今天却成为研究清皇室世系的珍贵材料。

      清代其它家庭礼仪习俗

      中国是礼仪之邦,其习俗表现往往与礼仪联系在一起。就家庭礼仪习俗而言,集中体现在人生礼仪之中。她不仅包括前面谈及的婚礼、葬礼,而且还包括了祈子礼、诞生礼、成年礼、寿礼等习俗。

      (一)清代民间生育礼俗

      生育礼俗是人生礼俗的起点,因此,民间十分看重这一礼俗。一个婴儿的降生,不仅标志着一个生命的到来,更标志着一个家庭的添丁,一个家族势力的增长。乞子亦好,得子亦好,都绝非是某个人的事,代表的是整个家族的利益。简而言之,生育礼俗绵延不衰,至清更趋繁杂的因由,则在于“家族至上”观念的左右。

      民间生育礼俗名目繁多,主要有未孕期的祈子礼,妊娠期的催生礼,婴儿降生后的诞生礼,3天后的三朝礼,满月后的剃头礼,周岁时的抓周礼,等等。

      1.婴儿生育礼俗

      (1)祈子礼

      未孕妇女为了能够得子,便祈求神灵相助,有到娘娘庙求子的,有祈拜麒麟送子的,有偷瓜祈子的,有摸秋祈子的,还有送耍孩祈子的。

      在浙江一带,女子婚后一两年仍不怀孕者,男家亲朋便要在阴历正月十六日晚,扎糊一婴儿,用玻璃灯绘“麒麟送子”,敲着锣,打着鼓,在鞭炮声中将耍孩送到不孕妇女的床榻。主人要为送耍孩的人倒糖茶水。当客人喝完茶水后,要将茶碗倒扣,认为这样可生男孩。有的地方则偷拔一船桩用红纸包裹,象征婴儿送给不孕妇女。还有的地方则从庙里买一泥塑娃娃带给不孕妇女。

      贵州苗族、布依族、水族,广西毛南族、侗族、仫佬族都承传着古老的求子还愿仪式。仪式隆重、盛大,请神众多,延续时间较长。布依族求子仪式为布摩施咒,令主人背公鸡引子进屋。侗族求子仪式则是通过祭拜姜良、姜妹兄妹神完成的。水族的求子仪式是以祭祀岩神为主要内容。毛南族求子仪式则是以花神作为祭拜对象。仫佬族的求子仪式是以祖先神,特别是婆王神作为祭拜的主要对象①。

      (2)催生礼

      这是孕妇分娩前的礼仪。宋代即有此俗。清末,杭州一带仍有此俗。当孕妇产期将临时,女家于达月的朔日,派人将喜蛋、桂圆及襁褓送至男家。送者随身还要携笙一具,一边吹着,一边进门,以象征催生之意。也有用红漆筷子10双,或以洋红染的竹筷10双,一并送往男家,取快生快养之意①。

      (3)诞生礼

      当婴儿降生后,孕妇至亲在极小范围内举行为新生儿祝福、为孕妇驱邪的仪式。浙杭一带,男家要携喜蛋、酒菜到外婆家报喜。若得男则送去单数喜蛋,若得女则送去双数喜蛋。接着,外婆家回送双倍喜蛋、衣裙。男家在得到这些喜蛋后,要将它分送给亲友,仍以男单女双之数去分。亲友则回以火腿、白鲞、核桃、桂圆、红糖、索面之类,称为“汤盆儿”。

      (4)三朝礼

      婴儿出生3日后,要举行三朝礼。在清末,三朝要烧太均纸。烧此纸是为了拜谢太均娘娘送子的恩典。三朝要为婴儿举行洗三仪式。清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录:“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洗儿时,浴盆中放上喜蛋和金银饰物等。洗完后,取喜蛋在婴儿额角摩擦,以避生疮。用金银饰擦之,以免婴儿受惊吓。然后,取婴儿父亲的鞋一只,碎缸片一块,肉骨一
      根,与婴儿合称,俗称“上称”,取意为婴儿长大后有刚(缸)骨,继承父志。这一日,还要用红带将婴儿双手系上,以象征孩子将来必定安静,不会胡为。

      (5)剃头礼

      婴儿满月后,不仅要办满月酒席,还要给婴儿剃头,让别人抱之。婴儿剃下的头发不得随意弃掉,要搓成团状,用红绿花线穿好后,挂在堂屋高处。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使婴儿日后有胆有识。剃定头发后,婴儿要穿红着绿,由旁人抱走,在街上兜一喜圈。除抱者外还有一持伞人,专为婴儿遮挡。逛喜圈必须过一小桥,以示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来胆大过人。此一日,亲朋所送礼物多为帽或粉制糕团。帽上缀着银饰,有寿星、兽头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字样。

      (6)抓周礼

      这是在新生儿一岁时,举行的卜定婴儿未来前途和职业的一种礼仪。此俗,宋代即有。清代仍延续,没有太大变化。所陈之物有金银之宝、文房四宝、书籍、秤尺刀剪、女工针线、玩具等等。《红楼梦》第二回描绘贾宝玉抓周情节时,因宝玉抓了些脂粉和钗环,贾政骂将来必为酒色之徒,对其大失所望。

      2.传宗接代意识下产生的习俗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这种封建家族制下产生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也就形成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习俗,并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绵延发展。

      (1)留胎髦

      这是流行于部分汉族地区的育儿习俗。满月时,要给婴儿前脑门留上约1—2寸大小的方形胎髦,以表示父母望子成龙之意。清《直隶通州志》载:“满月,男子剪发夹囟,谓之‘留胎髦’,祝曰:‘敬尔发肤’。”髦,是比喻美俊杰出者的意思,留胎髦则象征着婴儿长大后会因此而成为世上的杰出人士、名人大家。

      (2)百家衣

      婴儿出生后,为保佑其健康成长,防止病魔纠缠婴儿,则要向邻里各家乞讨零(蟹)碎布帛,拿回家制成衣服,名曰百家衣。这是为婴儿祈寿的衣服,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清翟灏的《通俗编•服饰•百家衣》中说:“百家衣,小儿文褓也”。民间认为,穿上百家衣,可使婴儿长命富贵。

      (3)百家锁

      这是一种祈求孩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挂件。民间认为,挂上此锁,可将婴孩的灵魂锁住,免得被鬼怪蹑走。在江西一带,小孩初生,家里人便要以白米7粒,红茶7叶包红包,分散给亲友。亲友回赠铜钱百文或十文不等。婴孩的家人将这些铜钱搜集起来,购银锁一个,挂在婴孩的颈上。锁正面刻着“百家宝锁”,反面刻着“长命富贵”,以此防病避灾。

      (4)百岁毛

      在北方地区,小孩留的一种发式叫“百岁毛”。这种发式专门将婴孩脑袋后边的一撮头发留住,将其它部分的头发剃掉。而且这种发式为男孩发式。因家人担心婴孩会夭折,故留百岁毛以祈寿,并认为留了百岁毛的孩子好养活,不易闹病死亡。

      (5)剃毛头

      在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境内的布依族流传着极古老的习俗。男婴出生后,要请巫师算命。巫师若认为该婴“命贵”需留发男扮女装,那就必须留发。传说这是为了躲过命根而留的假发。该婴至12岁时,举行剃毛头仪式。在剃之前,要问孩子是否同意,而且要问需要什么东西。孩子同意后,要将他所需的东西买回,择吉日剃发。亲友即日前来庆贺,以示该孩子躲过
      了命根,平安无事。

      (6)寄名

      这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育儿习俗。近人徐珂在其撰写的《清稗类钞•风俗》中载道:“惧儿夭殇,……且有寄名于神鬼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无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称之曰干亲家。”当婴儿出生后,家人担心他有不测,或夭亡,或多病,于是,将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发出家),以求长命。此俗明代就已有之,清代更为
      流行。寄名时,其父母要携带小儿到庙里烧香。先得小儿生辰八字具文书奏名于神前,并用红布制成一袋,将小儿的出生年月日写好放在其中,然后悬挂于神橱上,俗称“过寄袋”。接着,僧道要为小儿取名,并将道髻、道衣以及刻着“金玉满堂”或“长命百岁”的银项圈,或锁形饰物,或符录赐给小儿。小儿呼僧为“寄爷”。寄名后的3年内,每逢年终,寺僧要备饭菜送给小儿家。小儿家人要给僧钱。待到小儿成婚后,再将“过寄袋”取回,谓“拔袋”,从此结束寄名关系。

      3.封建礼教阴影下滋生的习俗

      (1)满月女婴穿耳

      清代,汉族居住的苏北地区,有为满月女婴穿耳的习俗。此俗初衷并非为了打扮女孩,而是为了诫女日后不得偷听别人谈话。清《直隶通州(南通)志》载:“满月……女子穿耳,祝曰:毋侧听。”实际上,是按封建伦常观教育女孩的一种方式。

      (2)满月女婴涂唇

      清代,在汉族地区还流行一种生育习俗,即对满月女婴用胭脂涂唇。此亦非装扮女婴,而是以此来镇住多嘴魂,使女婴长大后,不多嘴、也不贪食,行为规矩。清《直隶通州志》载:“(女孩满月)以脂涂唇,曰:‘毋多言’。”很显然,这些习俗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伦常观念的产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