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清代皇宫怎样过春节? ...
-
1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民间过“小年”的日子。小年到了,春节也不远了。为此,沈阳故宫专家向记者介绍了清代皇宫过春节的一些情况。
清代历法也以农历计算,因受满族民俗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每年进入腊月,皇宫上下就纷纷忙碌起来,充满节日气氛。
皇宫也祭灶王爷:祭灶是腊月民间与宫中的重大祭祀活动。清代宫中每年的“小年”要于正寝煮祭肉于大灶前祭灶神,要设供案,安神牌,备香烛,供品多达32种。祭灶这天晚上,亲王、郡王、贝勒等大员在内廷有值宿任务的,也都放假回家祭灶,由级别较低的大臣代替值宿。
清宫过年放鞭炮:清宫过年时允许燃放爆竹,并定于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放爆竹。《檐曝杂记》记载:自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自远而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
皇宫中的年夜饭:我国历史上从古至今,除夕夜的年夜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除夕夜也是宫中帝后妃嫔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使威严的帝王之家也显露出难得的家庭温情,共享天伦之乐。
皇帝凌晨吃饺子:民间过年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清朝的皇帝则要在正寝宫中“朝祭夕祭神位”前点香行礼,祭祖礼佛,要到次日凌晨三时结束祭拜仪式后才能吃饺子。
皇帝的大年初一:清朝的朝贺仪式始自天命元年(1616),太祖努尔哈赤始行元旦(清时将春节称“元旦”)庆贺礼。这一天皇帝除在御殿受贺外,还要在清宁宫举办皇帝内廷家宴,被邀请赴宴者,都是皇帝钦点的皇子、皇孙以及近支王公、贝勒。
清宫中的春联和门神:清代宫廷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张挂春联并于次年正月下旬撤去。为什么是挂而不是贴呢?这是因为这样用起来干净,而且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春联以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书法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用汉字。张挂春联,无疑创造了一种氛围。这也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清宫所挂门神均先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内,在粗绢或布上绘制。所绘门神有四种,即金武门神、五谷丰登文门神、福寿双全仙子门神、童子门神等。
沈阳故宫现存福禄门神七幅,娃娃门神(即童子门神)四幅,判子门神一对。盛京皇宫的这些门神几乎全部接受了中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有历史记载的乾隆八年,清高宗首次东巡盛京后遵奉谕旨装饰祖宗宫殿贴挂门神、春联可以看出,其在清代盛京皇宫使用了二百多年,已经成为满族文化习俗的一部分。
满族春节写春联用白纸,这是满族文化习俗的一个明显特点。源于满族尚白的习俗。清入关后,在北京地区生活的满族受中原习俗的影响,逐渐以为白色不吉,才在原有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改变,白春联上镶上蓝或红色的边。《燕京岁时记》说春联“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