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线条艺术 东方神韵 ...
-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之初,王羲之等一群名士相聚于浙江绍兴城外的兰亭。这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林间溪水潺潺,清流激湍。老少咸聚,都是一时的贤能名士。所谓“曲水流觞”,即兴而赋,诗成,合为一集,定名《兰亭集》,众人推举王羲之作序。羲之酒酣耳热,当众提笔一挥而就,言辞写作俱佳,博得众人赞赏。这就是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书法名篇、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至此,书法的光辉才得以展现。千年以降,书法早已深深植根于国人的生命情怀和意识体系当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初唐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宽泛朦胧、美妙绝伦的书法境界。
书法是东方的神韵,线条的艺术。
书法是奔放的唐风,君可闻李白的《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
书法是淅洌的宋雨,“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透过细细的竹帘,传来窗外潇潇的秋雨声,桌上的油灯忽明忽暗,仿佛充满无限的静谧;屋子里边飘动着烟墨的香气,思绪早已随着夜雨,飘忽而摇曳。丰润妩媚、秀丽多姿的赵体楷书在字句行间贯穿流畅……
书法是潇洒清瘦的李斯,是淳朴古雅的钟繇;
书法是铁门退笔的智永,是法度严谨的欧阳询;
书法是秀逸潇洒的褚遂良,是雍容大方的颜真卿、笔谏穆宗的柳公权……
他们一个一个的走来,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熠熠闪光的“法书”。汉字形象的造型与抒情,书家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情调,艺术的律动感和动态空间感,在一管传承几千年的毛笔下,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可惜,这神奇的线条艺术已经逐渐被自己的族人忽略、忘怀。孩子们天天敲打着键盘,面对屏幕上闪现的一个个印刷体……长此以往,还有谁认识毛笔?还有谁知晓书法?
传统的缺失,文化的速成,艺术的浅薄,又有谁能在唐风宋雨中再次拾起,再挥浓墨?面对这么一个选择太多、欲望太多、物质太多的自由世界,一切都不容易。自由惯了,约束就不容易;说话惯了,沉默就不容易;嬉笑惯了,严肃就不容易;流俗的太多 ,文化就愈显珍贵。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只有两个门类的艺术家被授予“圣”的称号,这两个门类正是诗歌(杜甫)与书法(王羲之)。古圣先贤不仅把书法当成实用的工具、科举的敲门砖,抒发情绪的渠道,更把书法当成陶冶情操和增进修养的良师益友。但是如今,人们大都只是把书法当作附庸风雅的载体,“人像研究生,文像中学生,字像小学生”,就是过去那种只知应付考试而失却了自身修养教育现象的真实写照。
幸而有了新课改,幸而有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得我们得以传承这门源远流长的东方神奇艺术。
“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书法的魅力,在于文字本身所赖以形成的点画、线条、运笔、笔势、结体、章法等艺术语言,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独特性,表现出丰富细腻、变化无穷的情感传达功能。因此在书法课教学中,我们注重将传统文化精髓引入课堂,将理论学习与书写实践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又是一种“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艺术,借助直观造型表达作者抽象情感。例如王羲之存世的作品,可以使人品味出冲淡潇洒的人格;颜真卿的碑帖,又无不让人感悟到一种温文儒雅、宽厚庄重的风度和气韵。所以,教学时,我们注意有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把学习书法同人格修养、文化品位密切联系起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的形成和发展都留下了中国古老哲学精神、思想文化意识和传统习俗观念的深刻痕迹,书法的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属于人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这就决定我们在书法艺术美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化悟性;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人格修养。
今天,当我和我的学生静坐在桌前,欣赏那一幅幅臻于绝境的书法作品,那饱满和润的中锋运笔,那欹侧有致的侧锋涂抹,给人以凝厚之感的藏锋,象悬针般锋芒毕露的露锋,还有那圆笔的流转,方笔的斩磔……一缕缕墨香,在楼层间流漾。我又想到杜甫诗咏王羲之“黄庭换白鹅”的故事:
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