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 42 章 ...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头晕目眩。火热的三班倒、车轮战、高考拼刺式的学习虽然消耗巨大,但是实现激动人心目标的鼓舞使我觉得每天都有旺盛的精力。我除了把大部分时间投放到数理化学习之外,居然还有余力继续文学艺术的观赏和陶冶。
      许多老电影重出江湖,一时间姹紫嫣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的、由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展示了云南大理绚丽奇异的风光,不过这部电影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是主演杨丽坤的绝伦美貌。杨丽坤长得确实漂亮,可谓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的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中,更是光彩照人,国色天香。另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联合出品的、由崔嵬导演的《天山的红花》,拍的也很不错,民族风情浓郁,人物刻画淳朴真实。它的场景、色彩运用得当,把新疆天山牧场等地的美丽风光,展现的靓丽多彩。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3年拍摄的、由赵心水导演的《冰山上的来客》,由于画面黯淡,情节隐晦,有点异国风情,看着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南疆,让我感到很亲切,引起我一阵难忘的乡愁。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是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的塔吉克族风格的曲调很适合用小提琴演奏。

      我们学校小学部有个安老师,她中等身材,总是脸色煞白,弱不禁风,平时也沉默寡言。听同学说她家里有些藏书,我就登门拜访,一睹为快。得知我的来意,韩老师夫妇以礼相待,慷慨借书。安老师的儿子长得很像她,也是脸色煞白,弱不禁风,但是很是乖巧。听说他患有血友病。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病,每当看见这个孩子,我都感到很惋惜。安老师家里收藏了一些五十年代前后的报纸,比较完整的是《新民晚报》。《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解放后继续出版。在这份报纸上的副刊上,我读到了几首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所作的新诗,如《女神》和《炉中煤》。这首《炉中煤》给我留下一种怪异的感觉。
      这个时候文艺舞台也是中西结合,百花争艳。中央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已经开始播放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那些我在西洋音乐家列传上只能神游的乐曲,现在终于可以亲耳聆听了。一个静谧的晚上,广播电台播放了一个西洋交响乐,那朴实优美、坚实雄浑、情感深沉的旋律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听的入了迷,好像整个世界除了这个交响曲的旋律什么都不存在了。这首曲子就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所作的《e小调新大陆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生平事迹,在聂老师送给我的西洋音乐家列传上有介绍,但是当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注意。看来19世纪的捷克音乐界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也是一个杰出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品交响诗《我的祖国》,感人至深,我是百听不厌,次次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了北美当时大地上热火朝天、万众淘金奔小康的场面,乐章的主部主题展现了美国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那些正在建设的铁索大桥焊花飞溅,冒烟的火车在颠簸的轨道上奋勇向前发出隆隆巨响。德沃夏克属于斯拉夫系作曲家,特别善于写出非常感人的、富有乡愁的旋律,让人听了之后刻骨铭心。第二乐章是慢版,由中音双簧管独奏出的弥漫着浓烈的乡愁之情主题旋律,它缠绵、悠缓,还带着忧伤凄凉,感人至深。这段旋律后被填上歌词,改编成为一首名叫《念故乡》的歌曲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第三乐章的创作,据说受到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作的《海华沙之歌》中“海华沙的婚宴”里印第安舞蹈的启发,乐曲谐谑活泼,清丽明快。第四乐章是总结性乐章,它激情澎湃、高潮迭起。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气势宏大的主题。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奏出,它柔美、抒情、缠绵。最后是乐队的全奏,交响曲在犹如火山爆发、好似巨浪滚滚而来的辉煌中结束。真是完美无缺,登峰造极。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欣赏一部西洋交响曲,真正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魅力。
      1977年11月是十月革命六十周年,为此两报一刊发表了社论《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不过,我对这个社论兴趣不大。倒是另一件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有关十月革命的纪念歌曲。这些都是革命的战歌,它们铿锵有力,斗志昂扬,勇往直前,很是契合我也准备走上考场的心境,鼓舞我的斗志。所以,我百听不厌。这些歌曲中,我最爱听的一首叫《我们勇敢地走向战斗》。这是个进行曲歌曲,但是很富有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特质。据说列宁特别喜爱这首歌曲,他总是喜欢推开窗户,看着一队队的工人赤卫队员唱着这首歌,头戴红军帽,身跨战马,挥着马刀,奔赴杀向白卫军的战场。

      自从初一学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后,我对外语的兴趣也越来越大。陶老师也说学好一门外语很重要,它可以开拓视野,阅读原文资料,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另外,外语好还可以欣赏外国文学原著,比如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岂不美哉!当时已经知道高考英语不算成绩,但是可以记录成参考成绩。所以,我决心继续自学英语。为了设法搞些英语课本和学习资料,我是费尽心机。我们家的邻居是个大学生,想必有可能学过英语,于是我登门拜访。我说明来意,他以礼相待。这位还真学过英语,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英语课本,并欣然同意借书。这是一本大学英语教程,内容比较齐全,英语语法讲的也很细致,它成了我的主力课本。另外,那个曾经教过我们一个学期的丁老师,我也去请教过,不耻下问。他说学英语提高听说能力也很重要,他那里有一套灵格风英语教学唱片,全是英音的。他建议我也买一套,用以提高英语听力。恰好这时父亲有了一个去外地出差的机会,在老战友吉叔叔家里看到了一个唱机,于是父亲提出买下他的唱机,并说明缘由,吉叔叔欣然答应。这样,我就有了练习听力的条件。还有,乌鲁木齐外文书店也成了我的最爱。不过由于囊中羞涩,我主要是在那里看书,只买过几本最便宜的简易读物。班上的白丽华买了一本英汉大词典,她为鼓励我自学英语,就主动割爱借给我使用,我非常感激她。就这样,我的英语水平逐渐有了提高。对此,我是欢欣鼓舞。

      苏轼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用文学预示涌动的政治暗流,中外皆有。在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刊登了一个短篇小说《班主任》。读完以后,我就觉得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平淡无奇,但是其现实政治性的含义非同一般。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小流氓,《牛虻》和苏联小说《表》这样的小说是启蒙作品,不再是黄书和毒草,同学们应该阅读它们以陶冶情操,获得启蒙。
      在那些准备高考的紧张繁忙日子里,拨冗阅读心爱的小说,也是一种积极恢复精力的好方法。我终于借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由李俍民翻译的《牛虻》,这本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部由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里面有爱情,有痛苦,有阴谋,有战斗,有牺牲。严峻的现实和残酷的斗争,把 一个曾经天真浪漫的爱国青年亚瑟,逐渐磨练成为一个具有钢铁般坚定意志、 不怕牺牲流血的战士牛虻。直到他最后走上刑场的那一刻,他才写信告诉琼玛他就是阿瑟,并附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那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这本书翻译的非常传神,很富有戏剧性效果和感染力。我那个时候很仰慕孤胆英雄,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实现抱负的英雄事迹,总是能激起我的共鸣。我也经常把自己投射成为牛虻这样的人,想象我要是能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会怎么样。陶老师也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就这本书讨论过多次。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写的也是声情并茂,波澜起伏,细微柔弱中蕴藏着不屈的张力。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为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是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我很欣赏简·爱说的一段话:“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的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斯巴达克斯》是意大利19世纪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描述了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时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角斗士大起义。小说情节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有缠绵悱恻的不伦恋爱故事。斯巴达克斯壮怀激烈,在斗兽场和沙场上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但是他也侠骨柔肠,在如画的田园风光中演绎旷世绝俗的英雄与美人的爱恨情仇。读这本书让人有触电般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纵横千军万马。另外,这本书还激起我对古罗马历史的兴趣。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克拉苏和庞培都是这个时期的铁腕人物。他们最终将与凯撒争夺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结束这个共和国,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陶老师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她向我推荐了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我一读这些无标题小诗,果然感觉它们出手不凡。这些小诗文笔优美流畅抒情,有一种清新明快隽永的风格。它们描写细致入微,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和玄妙深奥的哲理,正如杜甫诗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拍摄于1951年、由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印度电影《流浪者》又重映了。这部电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使我对度印度电影产生了好感。影片中的女主角丽达,就是我想象中的印度美女,她成了我的梦中情人。拉兹风流倜谠,爱恨离合,苦尽甘来。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就是那首插曲《拉兹之歌》,它曲调诙谐,唱尽了人间的心酸,因而感人至深。

      生活之树是长青的。人们厌倦了那些给自己带不来任何益处的政治运动,既然现在打开了生活宽松一刻的门缝,芸芸众生压抑多年的本能和本性就如决堤的大江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即便是在这边缘小镇,也能耳闻目睹它的热度和喧嚣。一时间,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也风靡这里,振奋人心。东西南北中,群魔乱舞,乌烟瘴气。靡靡之音,处处可闻。我们这里的那些阿拉子,总是开风气之先。他们男的个个身穿喇叭裤,足蹬厚底鞋,面扣麦克镜,四处游荡。那些女的也不甘落后,个个披肩发,足蹬高跟鞋,身勒紧身衣,乳峰高耸,招摇过市。一些本地青年,也群起仿效,追赶时髦,不亦乐乎。
      除了这些,还兴起一股跳舞热。年轻人大跳迪斯科,他们一般是聚在宿舍或是家里,男男女女手舞足蹈,踢腿蹦屁,放浪形骸,如醉如痴。另一类舞是交谊舞也开始流行起来。厂里开始组织舞会。在大礼堂白炽灯的光影下,男女老少伴着《绣金匾》、《喜洋洋》这些土气的国乐,笨拙地跳起三步舞或四步舞,不时可以听到为踩了舞伴的脚而道歉的声音。
      陶老师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她在江南大学上学时就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她圆舞曲跳的优美自如,而且花样翻新。她擅长圆舞曲的各种旋转方法,无论是左旋还是右旋,都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她说起当年在学校与苏联专家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的情景,令人神往。我对跳交谊舞也非常感兴趣,想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长袖善舞、风流倜谠的英俊青年,在情场上人前显圣、鳌里夺尊。所以,我也拜师求艺,跟着陶老师学了几招。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看有个陌生但是好像又似曾相识的人正在与父亲交谈,他们神情严肃。但见此人身材略有发福,面色凝重,两道浓眉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定睛再仔细观瞧,我认出来了,此人正是父亲在部队的战友吉叔叔。他八年前与父亲一道遭受迫害,被迫离开部队。他按政策复员后回到了兰州,在一个工厂落脚。自从离开南疆,我一直十分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当见到南疆来的人,或是听到南疆的事情,都倍感亲切,视他们为来自故乡的亲人。吉叔叔平时不苟言笑,总是让人感觉他心事重重。他这次来新疆是有要事要办。原来,他是来上访的。他计划回部队一趟,就那次的冤假错案讨个公道。因此,他特地来我家与父亲沟通一下。
      据说运动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受到错误和不公正待遇的各级干部达几百万人。粉碎王张江姚集团后,中央开始落实干部政策。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整个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1977年10月7日和11月27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认真落实》等文章,表达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呼声。1978年2月至4月间,中央组织部先后分6批同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2个中央国家机关主管干部工作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讨论案例近200件,有近230多万件冤假错案先后得到纠正,大批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最后,吉叔叔不虚此行、如愿以偿,错案得以平反。父亲的冤案也得到平反,为此部队还派专人将平反报告送到厂里。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但是人已白了少年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