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7、郡国 ...

  •   小悠:“大姑,到7号汉武帝公元前141年继位,这一年西汉都62岁了,我们常说‘四代百年’,也就是说25年一代人。这西汉大多数人都是第三代人了,从孙子熬成了爷爷。而7号汉武帝则是开国皇帝XH01汉高祖刘邦的三世孙,已经是第四代人了。如果从秦始皇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起算,这‘郡县制’都已经实行了80年了,‘分封制’都已经成了老古董了,还有什么可争论的?”
      大姑:“西汉并不是全然实行‘郡县制’,而是‘郡国制’,即郡县与封国两制并存,又称为‘郡国并行制’。”
      小悠:“为什么?秦始皇好不容易扫平六国,一统天下,汉朝为什么还要开历史的倒车,搞分封呢?”
      大姑:“官方说法是‘鉴于秦之孤立而亡,周之封建而弱’,所以才在仿照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学周朝分封同姓诸侯国。”
      小悠:“实际上呢?”
      大姑:“我觉得,是历史的惯性!毕竟分封在商代就已开始,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实行分封,到西汉的时候,‘分封’已经实行上千年了。于是在秦末汉初的战乱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裂土封王’的思想,跟现在人说的‘不给钱谁给你干活呀’差不多!而那个时候,是‘不封王谁跟你卖命呀!’”
      小悠:“给钱不行吗?一定要封王吗?”
      大姑:“你找工作,会比较薪资待遇,难道古代的人不会吗?秦末汉初,XH01汉高祖刘邦(时为汉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西楚霸王项羽,人们也管这段时期,叫‘楚汉之争’。楚那边给钱又给地,而且还给了社会地位(王爵),汉那边只给钱,而且汉给的钱,又不是能比楚那边多。换成你,你怎么选?”
      小悠:“也就是楚老板和汉老板两位发展前景差不多,而且开的工资也差不多,但楚老板还给分别墅,落实北京户口,还是学区房……这福利待遇杠杠滴,那我当然到楚老板那去就职了!”
      大姑:“如果你是汉老板,你怎么办?”
      小悠:“哄抬物价——不对,提高福利待遇,你姓楚的给地给爵,我也给,给更多,截胡!”
      大姑:“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分封制’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必然。”
      小悠:“这些‘封王’就成了西汉的‘郡国并行’中的‘国’?”
      大姑:“是的!但后来这些异姓王基本都被灭了!”
      小悠:“异姓王?”
      大姑:“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
      从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异姓诸侯王,都被刘邦和西汉逐一拔除了,在异姓王中,惟有长沙王吴芮由于构不成威胁而得以存活。”
      小悠:“卸磨杀驴!这么说来,在西汉初年,异姓王就相继被诛除殆尽,‘分封’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为什么五六十年后的汉武帝又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呢?”
      大姑:“因为汉高祖刘邦登位后覆灭异姓诸侯王之时,又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小悠:“老刘家这位祖宗是咋想的?怕自己的子孙日子太安逸了?给找点刺激?”
      大姑:“原因很多!我觉得主要是为了降低军事行动的成本!”
      小悠:“天下不都平定了吗?为什么还有军事行动呀?”
      大姑:“天下初定,人心不稳,总有人不甘心落败!”
      小悠:“哦!赢了钱就想跑?不行,坐下,再打一圈!”
      大姑:“嗯!”
      小悠:“但郡、县不都有长官吗?让他们去打不可以吗?”
      大姑:“那就等于要把军队交给郡县的长官!”
      小悠:“哦!老刘不放心,想当年他自己不过是个沛县泗水亭长,相当于村长,村长之上是乡长,再之上是县长,再再上才是郡守。郡县的长官比老刘当年起码要高两级,他这个亭长都能造反当上皇帝,人家郡县之长难道不会有想法?所以,老刘头不放心是必然的!”
      大姑:“但又不能把军队全给捏在自己手里。”
      小悠:“对,国家那么大,通讯又不发达,出了乱子全部等着老刘头自己来指挥,那黄花菜都凉了。”
      大姑:“所以军队必须给,但是得交给自己信任的人。”
      小悠:“老刘头信任的人是……哦!同姓王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可以只给官职呀!让他们当将军呀!元帅什么的也行啊!总之什么官帽大就给什么官,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分封呢?”
      大姑:“我觉得,原因就是一个字:‘钱’!”
      小悠:“啥?钱?为什么?”
      大姑:“如果是国家的将领,这军队的各项开支就由国家财政负担。而西汉初年的财政状况,我估计并不乐观。‘皇帝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来拉车,丞相出门也只得用牛拉车’。”
      小悠:“没有一个‘穷’字,但处处透着‘穷’!”
      大姑:“但是打仗是件非常费钱的事。以马为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五年,一匹公马的价格为20万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小悠:“这么说来,此战14-3=11,即损失了11万匹马,一匹马20万钱,也就是说,仅战马一项的损失是20万×11万=220万万钱,即220亿钱。”
      大姑:“而汉武帝前期,一年的财政收入约为40亿钱。”
      小悠:“这资金缺口有点大啊!”
      大姑:“不过,这是主动出击时的费用,而汉初的军费开支,应该类似于驻守军,此类军费开支从《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军费用之探讨》(作者:重楼读史)一文中可知:
      边防军的养军费主要是用于三部分组成,军官俸禄、衣服供给、口粮供给和部分军械。
      估计当时约有二十万的边兵,则军官约为2万。2万边防军官一年的俸禄大概是2万×1.66万=3.32亿钱。
      士卒按照一年所有的衣服都是一身来计算的话,那费用为2300钱,边军有20万,那就是4.6亿钱。
      口粮和军械费用,平均每人每月为两石左右,那边兵20万一年就需要差不多五百万石。粮食通过马车和人力来运输的,这其中还有损耗。而当时一车大概是25石,十二辆车共有300石,大概损耗60石,差不多有20%的损耗。再算上粮食运输队的吃穿住行,费用还会上升。
      按照当时西汉边防军的数量是二十万,一年的养兵口粮是五百万石,军官俸禄和衣服粮食运输等等的费用算在一起差不多有20亿钱(军官俸禄3.4亿,衣服4.6亿,军粮的运输12亿左右)左右。”
      小悠:“就只养着不打仗,就要20亿钱,如果打起来了,还要赏赐、抚恤以及补充战损器械,那费用就更多了。”
      大姑:“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