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讲故事 ...

  •   不知是不是几天逃难的过程在心上造成了阴影,每个早晨醒来时,想到自己离战争挺远,夏夕就觉得很是欣慰,很是幸福。
      每日请安之后许静瑜照例要想阖府女眷通报一下他前一日打听来的情况,听了这些,夏夕就更加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万一当初落在北京郊区一个庄户人家,种田本事没有,发家希望全无,这会儿战乱一起,竟不知要流落何方了。
      随着朝廷援兵的集结,纯亲王开始对京郊实施坚壁清野,并派出重兵封锁通往蒙古的大小道路。这些军队或许拦不住蒙古骑兵突围,但是却让他们千方百计抢劫得来的东西运不出去。纯亲王很耐心,慢慢跟蒙古人磨,他明白,这些蒙古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抢劫财物,到手的东西运不回去,最让他们感到愤怒。再拖一阵子,闻讯而来的草原狼越聚越多,对财物的渴求会渐渐转化为对朝廷的愤恨,蒙古骑兵自恃勇武,人多胆子正,很容易脑子一热,生出哪怕撤退也要痛快打上一仗,出口闷气的心,就此踏进纯亲王张好的陷阱之中。
      说白了,蒙古人避而袭扰,朝廷一时还真没什么好办法。纯亲王是在用反抢劫的办法诱蒙古人城下决战。此役必须让蒙古人疼入骨髓,方能绝了他们对北京的觊觎之心。
      许静瑜每日出门,每日都能带回一些消息。朝廷在京城里设了二十个粥棚,向贫苦的流民舍粥。北京富户纷纷效仿。留在北京的老侯爷也在侯府门外设了粥棚,每日还供应500个杂合面的窝头。
      北京上空战云密布,德州田庄里却是春暖花开,岁月静好。
      得知家庙里附带着学堂,请的是山东大儒孔胤安当师傅。许静瑜当即决定,这次带出来的长房这几个男孩子,早晨练武之后,全部进家学念书。省得整天走鸡斗狗地荒了功课。
      孔师傅一看捷哥的年纪,问都不问,直接就给他塞到扫盲班去了。四句三字经大声念足一个时辰,嗓子哑了,头也摇晕了,那个罪真不是人受的。念完了布置作业,每个字写三十遍。捷哥一听就彻底崩溃,自作主张地跳了级。
      这所学堂实际上是一所秀才专业职称培养学校。从幼童启蒙始,到考上秀才止,学制不限。所以他摸到隔壁另一间屋子里的时候,见到的同学有的胡子拉擦,比他爹老得多,最小的也有他的三倍大。他找了个不显眼的角落坐下,发现同学们一个个都是一副眼珠子鼓突,马上就要砸地上的诧异神气。
      孔师傅进来的时候,第一眼就看见了那张不该属于这里的漂亮脸蛋。小孩子缩着身子躲着他的眼神,好像深怕被撵出去似的。
      孔师傅笑了,招手让他过来,捷哥犹豫了一下,听话地走到了前面。
      “我不是让你写大字呢?”
      “那些我都会,写三十遍浪费时间。”
      “哦,你学过。你识多少字?”
      “我没数过,几百个字是有的。识字有什么难的,念两遍就会了,写一遍就会了。”
      下面的人发出一阵笑声。孔师傅也笑了,“这里坐的人每个人都念了至少十年书,识字可没你说得那么简单啊。”
      “我不想慢悠悠地识字,我想学着写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您教我一下不就会了嘛。”
      大家又笑,孔师傅说,“这么办,我考你一下,我指的句子你能念出来,你就留在这里。”
      捷哥很严谨地问:“只念,不解释?”
      连孔师傅都大笑起来,“你要是连解释都会,还用坐这里吗?”
      捷哥点点头,孔师傅从案头上随手抓起一本《礼记》,信手翻开,是一篇《大德不官》,把书递给他。
      捷哥接过书,扫一眼,没生字,可是也没标点。心念一动,故意不断句地把每一句都连在一起念了起来,“君子曰大德不官大德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一口气念个乱七八糟,却是只字不错。孔师傅点点头,信手又翻了一下,捷哥继续没标点地念:“战于郎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文有点长,念得气短,又故意留了两个个生字没念。尽管如此,5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阅读能力也已经很惊人了。孔师傅笑着问,“你试着解释一下,第一段说的是什么?”
      “大德不官,嗯,意思是有道德的人都不当官,很清高。”
      下面爆发出一阵大笑,孔师傅笑着说,“有道德的人都不当官,弄一帮没道德的去鱼肉百姓吗?”
      捷哥摇头。
      孔师傅心里一动,“鱼肉百姓是什么意思,你懂?”
      “不懂,鱼肉和百姓放在一起,我猜是把百姓当鱼当肉,红烧清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意思。”
      孔师傅大笑,“好好,果然是侯府子弟,小小年纪聪明过人。那你就留下吧,这里教的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些学生明年春天是要参加县试的,你跟着听就是了。”
      捷哥留下了。
      大奶奶和十一爷的生母宋姨娘听到五岁的捷哥居然一进学堂就大出风头,心里难免有点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下午,宋姨娘领着七岁的十一爷来串门子,得知捷哥又去了学堂念书,他那个班是念全天的,宋姨娘立刻觉得着急得不行。
      “七奶奶,你是怎么教捷哥儿的?小十一拉都拉不到书桌跟前,整天就喜欢疯跑,摸鱼打鸟,没一刻定性。”
      夏夕笑了,“小孩子应该这样啊,捷哥的性子是有点太静了,我挺着急的。”
      “他是怎么念书的?是你嫁过来之后才开始教的吧?”
      “那我不能掠美,听说七爷未从军之前就教了他不少。我也教了一些。在家的时候他也喜欢看书,二老爷的书房里画本子都被他看光了。”
      宋姨娘啧啧称赞,“果真是伶俐啊,怪不得你那么疼他。”
      “我喜欢小孩子。”
      对于宋姨娘的来意,夏夕做了很小人地猜测。这些一生都关在后宅的女人们心胸度量是难得广阔的,捷哥这才刚刚露头,就把十一叔比下去了,将来他越是遥遥领先,后宅就越是嫉妒失衡,母亲的挑唆下,叔侄兄弟们难得和睦,说不定捷哥就会被孤立起来。神童的代价往往就是牺牲近处的人际关系,博得远处的人仰望。
      那么她能为捷哥做点什么呢?相对于成名或者成才,快乐才重要,不是吗?能够被亲人所接纳,对捷哥这种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意义格外重大。
      此前她多少有点清高,不愿意跟这些后宅里的小妇人多做交往,彼此淡淡地保持距离,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就好。这个下午,她忽然意识到,母亲外交的重大责任。笼络好这些女人,就能最大程度地消弭捷哥周围的负面排斥情绪,帮助他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夏夕把十一爷静珍叫到跟前,问上午学的课程。一听,果然皱了眉头。后来她才知道,这个时代的启蒙教育流行这种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做法,师傅不讲,就是勒逼着小孩死背,先背过了再说,难怪小孩不感兴趣。按现代教育的理念,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有效的,这种基础上重复也才能使记忆的效能最大化。这种低效的重复对幼童学习的积极性不啻是一种打击。
      学了师范却没机会站讲台的夏夕心里一动,给孩子们说故事,帮助孩子们记忆所学的内容,让这些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些不正是她可以做的吗?钱教授讲的《弟子规》连大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就不用说孩子了。她当初买了整套的碟,认认真真地听了无数遍的,现在照葫芦卖瓢,帮孩子们理解,算是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了。再买点小零食,做点小红花什么的贿赂上,在学堂里挨戒尺的孩子们一定很容易接受。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的理念在这个时代是被人嗤之以鼻的。她倒想试试看,她的激励诱导教学法能不能在山东德州的一间乡下学堂里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只要这些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捷哥给后宅女人的刺激就不会那么大了吧?
      “宋姨娘可是担心十一爷的功课?”
      “是啊。他比捷哥早入学了一年,这会反落后了,真让我觉得难见侯爷。”
      “我有个建议。您让他每天下午都到我这里来一趟,我来查一查,看他们有没有按照先生的要求背诵。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教一教的。”
      宋姨娘大喜,“那敢情好,我不识字,干着急没办法,这可让七奶奶受累了。”
      “我闲着也是闲着。您就别客气了。”
      第二天下午,不进学堂的三个顽童背着书包一脸沮丧地来了。身后跟着他们的娘。
      夏夕忍着笑,看着这几个小家伙,“怎么拉着这么长的一张脸啊,我讲故事愿意听么?”
      三双小眼睛一起亮了。夏夕也不多话,直接就开讲《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讲了近四十分钟,讲完了。大人小孩都听得津津有味。夏夕笑了,“明天还讲故事,想听的举个手。”
      三只小爪子齐刷刷地举了。
      “我有条件。”
      三个人很着急地问,“有什么条件,快说快说。”
      “学堂里要背的书丁点不能错,字也要写对写好。谁完不成,谁到自家屋子里做完再过来。”
      “那不是听不到开头了吗?您给补讲吗?”
      “故事我只讲一遍哦。想听完整的故事,你就要学会今日事,今日毕。你们不是在学三字经么?我这也是一句三字经。你们懂它的意思么?”
      “懂,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
      “做完还不够,要做好。做得好了我讲很多好听的故事给你们听,我很会讲故事的。”
      小脑袋们频频地点,强盗,财宝,山洞,神秘的魔法,这个故事已经十分十分迷人了。几个小家伙热情百倍地跑下去写字背书,如果每个人都完成得很好,当天就可以换一个故事听。夏夕再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他们解释一下所写的三字经的意思,以期实现理解上记忆的初衷。
      第二天,听故事的人变成了7个,第三天8个,第四天十个。到第五天,课堂直接挪到了老太太的正屋,能容纳几十个。满府传说七奶奶说故事比请来说书的先儿都说得好,直夸得夏夕一头雾水。
      不过实打实地,听她说故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连矜持冷淡的大太太也不好表现得过于排斥,某一天也坐在了老太太的旁边。
      听过一次之后,回回不拉。
      夏夕原本随意哄孩子,这会不得不认真备课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十日谈》《聊斋志异》《西游记》《阿凡提的故事》想起什么招呼什么,倒真的是讲得花团锦簇。
      某天,她的听众里多了德雅,同时还多了许静瑜。他坐在下面,完整地听了一个《孙悟空过火焰山》的故事,自始至终面带笑容。
      夏夕直觉的她惹的乱子有点大了啊。
      他们到达德州的第三十五天,蒙古铁骑终于发动了对北京城的攻击。纯亲王亲自出城迎战,许静璋一战成名。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9章 讲故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