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7、关于陪绑的猜想. ...

  •   关于陪绑的猜想.

      大汉开国元勋,好像不止一位出现了一种——压上法场(咳咳,执行军法的场地^-^)——命在旦夕——贵人偶遇——然后,那位贵人就巨眼识英雄,一眼看出待决之囚的不凡……(这是主角的待遇吧吧吧?王霸之气神马的,不论自己处于何等不利的境地,不论是蓬首垢面还是衣衫不整,总能有人看出XXX非池中物。而且,贵人之来,永远那么及时。毕竟只要差了那么一点点,即使伯乐再怎么慧眼识珠,最终也只能哭盐车之骥了。咳咳,不对,抚尸痛哭了……)

      这种YY小说一般的恰到好处,巧合的妙到毫巅,

      最有名的是韩信。张苍。

      (记性不好,至少还有两位重将……谁帮帮忙?)

      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论调,历史是由偶然造成的?

      没有巧合,大汉会失去这些俊彦,然后……天下就不是刘三的了?

      是么?

      巧合,发生一次是奇迹,两次是神迹,三次……

      批量的奇迹……背后就值得玩味了。

      尤其是,喊刀下留人的往往并不是以识人之术出名的……但死里逃生的这些人,无一不是日后的重量级人物。

      如果阴暗的想……

      嘎嘎。

      不论有没有这些伯乐,事实上他们都不会死。

      用陪绑来驯服桀骜不驯的豪杰……也是刘三做得出来的事吧?

      、

      韩信投刘邦而不见用。

      真的是韩信傲气而不屑用介绍信么?

      、

      一个高管给老板猎头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能人……

      会只是给不可替代的高人一封信,不给老板知会一声?

      这样才是合理的吧韩信未至,给刘邦的鸿雁传书先到了【拐来一个大才,能不能留下就看你的了】……

      但是明显刘邦的脑回路和一般人不一样。

      否则也不会有复数次的陪绑事件。

      、

      后来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韩信离家出走……咳咳,被萧何追回。

      后来刘邦发现方式错误,有人吃软不吃硬,开始改变风格……

      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韩信未必真的吃这一套,只是主君表示亲近也没必要驳面子不是么?

      后来蒯彻的说客之辞,如果韩信的回复是真的(不是后世史家的YY,毕竟这种机密会议的内容,在现代也只是存在密档,甚至密档里也没有……)

      感动于【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神马的……

      也只能说是一种外交辞令。

      一个恶毒的猜想,【汉辄遣人收其精兵】。

      然后,刘邦自己……是屡败屡战。坑死了多少精锐。

      他不会是故意剪除韩信的羽翼吧?就好像后来宋太宗做的那样?(虽然宋太宗的军事才能是真~废材,刘太祖也好不了太多……但造成这么可怕的损失,最关键的是,造成这么可怕的损失之后还绝不吸取教训,一意孤行的继续下去……就很难令人不往阴谋论上联想。

      即使他不爱惜士卒,只要他将势力构成当成是自己才财产,也不会这么挥霍吧?还是完全无意义的挥霍。

      难道真的……和宋太宗亲征的去太祖化一样,刘邦也在清洗韩信一系的势力?

      即使不是韩信的直属,军中人物对于常胜不败的军神,还是发自内心的崇仰的。因为文士从制衡方向考虑问题,而军中人物则是直面战争中的危险。

      谁也不愿被糟糕的指挥官坑死。(而这一点……只怕也成了某些有心人攻讦韩信结党的证据吧?身在后方的阴谋家……确实很难理解军中的豪情热血……和直接的)

      ------------------------------分割线------------------------------------------

      后来刘邦改变策略,改为怀柔,什么解衣推食之类的……其实对于高智商人群这基本没什么用。尤其是并非出自本心的随心而为(真的有那种形迹脱略和部下一起喝酒聊天的……不过那也并不认为是一种恩赐,而是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举动),而是按照某种模板的刻意为之呢……

       只是主上做出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作为属下是有义务配合一下的……所以后世才有什么官方记载,和借由第三人之口,重视这种“情谊”神马的……只不过是作秀,当事人都不说破而已。ZZ游戏才能玩下去。

      蒯彻游说韩信,韩信解衣推食之语更似是后世史家的想当然YY。(其实官修史书都很喜欢玩这种梗。主上(不论是不是皇帝)待人以诚收到百倍的回报什么的……嗯,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究竟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借古讽今暗示君主这么做(史书中总是把隐于历史迷雾中的,难以考据的东西尽可能的靠近傻白甜,反正怎么说都可以),其实是为了自身所处的ZZ环境宽松吧?这是一种善意的猜测。恶意的话……

      呵呵。

      把君主教成傻白甜,达成文官集团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要说明代以前没有文官集团……)

      尤其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卖点,为宣传口号,为目的的资治通鉴。
      (让人坐冷板凳还指望史学家叫未来帝王帝王心术?这究竟得多甜?)

      顺说,在后世,文官集团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对于史书的评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早期,史记的评价并不太高。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史记和汉书,在在有很多证据,史记倾向于写些没用的……嗯,不对,是在史料的采择上,有意识的避免了水下的暗涌,而是将皇帝,大臣,ZZ角力,政策嬗变写的尽可能的简单。

      并且,有意识的抹杀掉,阴影之下的东西。

      比如用间。
      007这一类人,在古代也是深藏功与名的。
      但是在汉书中你会隐约看到他们的存在,可在史记中,即使是牵涉到他们的事|件,也有意识的用曲笔抹去了。以至于行文非常蹇涩。读之总有种违和感。

      和汉书一比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